茶·TEA
茶,属于山茶科,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
起源于中国,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
含有多种有益成分
儿茶素、咖啡碱、肌醇、叶酸、泛酸等
是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
茶·简史
TEA.BRIEF HISTORY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,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
《神农食经》中记载: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悦志
认为茶始于神农时代
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
《华阳国志•巴志》载: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”,武王伐纣,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
表明3000年前,茶叶开始进入上流社会成为“贡品”,但这是贡茶的萌芽,既未形成制度,更未历代相沿袭
此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
饮用时,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
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
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《僮约》记载有“武阳买荼”、“烹荼尽具”之句
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
饮茶方式以煮茶为主
可见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,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
说明饮茶始于西汉,起源于巴蜀,且已经商品化
成都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
汉代《赵飞燕别传》所述:“咸帝崩后,后夕寝中惊啼其次,侍者呼问,方觉,乃言曰:吾梦中见帝,帝赐吾坐,命进茶。”
说明茶已经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品
贡茶逐步明朗化
医学家华佗《食论》中提出了“苦荼久食,益意思”
是对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
此时茶开始制作茶饼,以便运输
《广陵吾老传》中载有:“晋元帝时有老姥,每旦独提一器若,往市留之,市人竞买”之句
说明平民阶层的饮茶也越来越普遍
上自帝王将相,下到平民百姓中及文人土大夫、宗教徒
可谓社会各个阶层都已饮茶,成一时之风尚
至此,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
陆羽《茶经》的问世,是标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
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
唐代中期专门设立生产贡茶的贡茶院——贡焙
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:
土贡——由地方官员选送
贡焙——由朝廷指定生产
湖州是唐朝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
贡茶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,历代相传,延续几百年之久
茶类的演变
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
茶学的深入
宋徽宗赵佶《大茶观论》、叶清臣《述煮茶小品》等
茶活动
茶叶冲泡艺术——以点茶为主
①斗茶:比较茶品质的一种活动,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
②分茶(茶百戏 / 汤戏):利用冲茶入茶碗中水脉,创造出各种图案,具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
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
①宫廷绣茶: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、花草图案贴在茶上
②漏影春:先观赏,后品尝,是一种玩茶艺术
茶馆文化
茶馆鳞次栉比
时称茶坊、茶肆、茶房、茶屋、茗坊等
有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馆
有商贩,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馆
士大夫阶层经常聚会的茶坊称“车儿茶肆”、“将检阅茶肆”等
商人谈交易的场所叫“市头”
妓院所开的茶坊,叫“花茶坊”、“水茶坊”
茶馆不仅是宋人饮茶之地
还成为交际、商谈、行业开会、学习乐器和婚姻介绍等的地方
成了城市的重要公共场所
贡茶发展
在福建建安(今建瓯)设立专门采制“建茶”的官焙,称“北苑”
茶马贸易
宋朝设置茶马司
专门负责茶叶收购进贡皇宫及管理茶马互换交易的机构
并由此逐渐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——黑茶
宋徽宗赵佶《文会图》
元代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
提到了元代人饮用的传统、创新发展和新发展的茶品种
饮用的传统
玉磨茶:用上等紫笋与苏门炒米各50斤,筛净后一同拌和,入玉磨内磨成茶。炒米是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方便食品,可见玉磨茶是北方游牧民食物与南方饮物结合的一种宫廷饮料
炒茶:用饭锅烧后,以马思哥油、牛奶子、茶芽同炒而成
炒茶是元代蒙古皇帝专用的奶茶,是今蒙古人喜欢的奶茶的前身
这种茶中,再加上酥油,就成为了现在藏族所喝的酥油茶
马思哥油:取净牛奶子,用打油木器不停捶打,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,今亦云酥油
饮用的创新发展
元代开始较为普遍用直接焙干的茶叶煎煮
不加或少加其它香料调料
并且出现了泡茶方式
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
新发展的茶品种
花茶制作方法完备
(在宋朝的时候,茶叶加工都是加入了香料等东西来制成的茶)
茶具变化
茶从宋代的华丽精致中回归自然简朴
茶具也从宋人的崇金贵银、夸豪斗富的态势进入了一种崇尚自然、返璞归真的茶具艺术境界
对茶具去粗存精、删繁就简
为陶瓷茶具成为品饮场中的主导潮流开辟了历史性的通道
元代人已开始将采摘和加工茶叶的器具排除在茶具之外
此时常用的仅有执壶(贮汤冲泡)、高足杯(碗)、盏、盏托、碗(饮具)、盖罐(贮茶具)等。
元/赵孟頫《斗茶图》
朱元璋下诏“罢造龙团,惟采芽茶以进”
用散茶代替饼茶进贡,散茶开始流行
在制茶上,普遍改蒸青为炒青
普洱茶在明代已有了“蒸压成团”的制作工艺
茶品类多样化发展
除绿茶外,黑茶、花茶、乌龙茶、红茶等相继出现
茶的品饮方式化繁为简,沸水冲泡的渝饮法甚为普及
茶具变化
白瓷、青花瓷、宜兴紫砂壶开始流行
明代时期“普洱”才正式得名
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
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、西藏越南、缅甸、泰国等地,并转运到港澳、南亚,甚至欧洲
明朝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将“普口”改称为“普耳”
万历年间,“普耳”又正式改为“普洱”
明末方以智在《物理小识》有“普洱茶蒸之成团,西番市之”
在这里,不仅正式用“普洱茶”一名
还道出了其制作方式为“蒸之成团”
主要销售地点是“西番”即藏族地区
中国的茶文化从散茶的兴起才开始真正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,植根于下层民众之中
明/文徵明《品茶图》
茶叶进入鼎盛时期,形成了著名的茶区和茶叶市场
在这样的兴盛中,古六大茶山是最耀眼的主角
“普洱茶名遍天下,京师尤重之”,普洱茶走向海外
雍正十年,普洱贡茶被正式列入贡茶案
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县建立了贡茶厂
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
以制成团茶、散茶和茶膏,敬贡朝廷
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
——“茶马古道”正式走入高速发展的时期
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
成为三教九流聚会的场所
一种流行于广东、福建和台湾地区
用小壶冲泡乌龙茶的“工夫茶道”开始形成和兴盛于清代
使用盖碗(三才杯)泡茶在雍正年间逐渐盛行起来
清/《乾隆雪景行乐图》
1871年至1890年
中国茶叶出口量达到鼎盛时期
每年出口茶叶均在200万担上下
横跨亚欧大陆的“中俄茶叶之路” 出现
19世纪下半叶
中国出口的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86%
由武汉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%
汉口港被欧洲人誉为“茶叶港”和“世界茶叶贸易之都”、“东方茶港”
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不断,茶道走向衰弱
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
大力恢复旧茶园,建立新茶园
改进新品种,推行科学种茶
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
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90多万公顷
占全球面积的61%左右
中国的茶产量达到261万吨,居世界第一
占全球产量的45%
茶,以一种品饮的身份
见证了中华几千的历史与发展
在不同的历史时期
政治主见不同、经济水平不同、文化属性不同
但饮茶文化却保留至今
就像身体里流淌的血液
涌动在华夏儿女的身体里
无论时代的变迁
不变的是自己,而变化的是你
转载自二人饮公众号